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日一校:华东理工大学

[复制链接]

90

主题

135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7:5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理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是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和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之一,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设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之一。在2015年发布的世界三大最具影响力大学排行榜中,华东理工大学均进入世界前500强——《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401-500,全国第9;《QS世界大学排名》471-480,全国第24;《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401-500,全国第29。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1952年10月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1993年2月更为现名,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
截至2016年1月,学校设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535亩,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5万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8778人(包括博士生1541人)、全日制本科生15385人,来自8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551人。

历史沿革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沪校前身)和创建于1903年的震旦学院(震旦大学前身)。
华东化工学院
1952年10月13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通告(载《解放日报》)
1952年7月8日,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创建华东化工学院。
1952年8月11日,在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部会议室召开关于学校创建工作的座谈会,会上宣布:学校定名为“华东化工学院”,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而成,校址位于上海市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成立建校筹备小组(后改称建校委员会),受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领导;有关系科的设置。8月12日,建校筹备小组在大同大学召开第一次会议;13日,各组成员赴同济大学理学院作实地察看;14日,各组正式开始办公。暑假期间,除了五校化工系师生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的教师也调入学校工作。9月23日,上级任命余仁同志为学校政治辅导处主任,负责党的有关工作(后出任首任党委书记)。10月起,系、专业教研组、教学小组、实验室相继成立。至10月下旬,注册教职工272人,各校转来学生449人,新招学生272人,其中交通大学调来教师28名、学生100名,调入师资数量位其它各校之首;大同大学调来教师17名、学生163名、职工42名,调入学生和教职工数量居五校之首。
毛主席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张江树通知书
1952年10月25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暨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在江湾校址举行,并确定10月25日为校庆日;校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亲笔题写。30日,奉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华东化工学院校印正式启用。至此,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诞生。1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中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张江树教授出任首任院长。11月15日,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余仁任主任委员,负责新校址选择与校舍基建工作。当时,学校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管理局,由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负责领导。建校伊始,教学科研机构设有无机物工业系、有机工业系、化工机械设计系3个系,并设5个实验室和矽酸盐工学、无机物工学、燃料化学工学、有机染料及中间体工学、化学生产机器及装备工学5个本科专业,以及玻璃、硫酸、食盐电解、皮革、工业分析5个专修科,还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生产机器及装备、工业化学、高等数学、马列主义、物理、体育等13个教研组;各教研组、教学小组包括各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大多数由教授担纲。
1953年3月,学校开始新建梅陇校区,占地610.2亩(该校区现称徐汇校区,占地868.8亩)。
1953年8月,工业分析专修科调整去浙江大学。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学校。
1953年7月24日,根据中央高等教育部的文件指示,学校开始外派留学生,培养专业人才和教师。同年,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制药工学专业。
1954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调干生。
1954年7月,迁址梅陇,当年投入使用各类建筑约3.85万平方米。
1954年9月,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学校。至此,学校历经“七校”学科整合。
1954年10月,学校从江湾搬迁至梅陇。江湾原址后几近易主,现为上海开放大学总部。
1954年12月4日,苏联专家阿赫米托夫和威吉来校作短期讲学。这是外籍专家首次来校讲学访问。
1955年9月,根据高等教育部、卫生部和轻工业部1954年底的决定,历时数月筹备,新中国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在学校诞生,开创了中国自己培养抗生素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先河。同月起,学校全部专业按照苏联办学模式,本科学制由4年改为5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55年10月29日,学校举行了首届体育运动会。
1956年2月24日,苏联专家尼·米·米德维捷夫来校任教,为期一年,他是首位来校长期讲学的外籍专家。在1954~1960年间,先后有耐火材料、无机物、染料化学、矽酸盐、化工机械、制药、炼焦、化工原理、抗生素、有机化学、合成橡胶、石油加工等方面的数十位苏联专家来学校讲学和工作过,也是学校师资的组成部分,对师资队伍建设有很大帮助。
校史沿革
1956年7月,学校创办夜大学,设无机物工学和化学制药两个专业。同月,高等教育部实行体制改革,学校归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
1956年7月,沈尧曾在学校完成本科学业,准予毕业,并被学校选送到东德继续深造。通过5年的努力学习,沈尧曾于1961年9月5日获东德洛伊纳-梅泽堡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华理学子中的第一位博士生。
1956年11月,学校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获准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相当于硕士研究生)。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7年10月29日,学校与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及莫斯科化学机器制造学院建立对口联系。这是学校与国外建立校际合作之始。
至1957年底,学校专业几经调整和增设,为3个系9个专业,其中无机工业系设无机物工学、硅酸盐工学2个专业;有机工业系设燃料工学、有机染料及中间体工学、化学制药工学、抗生素制造工学、重有机合成工学5个专业;化工机械系设化工生产机器及设备、化学工程学2个专业。
1958年7月17日: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市科技跃进展览会上,参观学校的展出部分,并赞许学校的科研成果。
1958年“大跃进”开始,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数也大幅度攀升,新增了电化学工艺学、稀有元素及扩散性元素、物理化学工程(内部称放射化工)、高分子化合物、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石油及天然气工艺学、石油及天然气机械、化学生产工艺学过程自动化调节、工业热能学9个本科专业,并新设3个专修科专业等。同年9月,根据国家建设需要,首次招收工农预科。由于新设专业的量大,1958年秋季全校共招收各类新生2034名。
1960年,根据中央教育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要求,学校继1959年成立第二无机工业系,又新增了海水化工、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化学、数学、辐射化学、放射化工机械、塑料工学、合成橡胶工学8个专业。至此,学校计有26个专业。在教育部、二机部的指示下,学校1960年起还先后承担了有关紧急任务,在有关专业中设置了“同位素分离”专门化、“萃取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离子交换树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菁染料合成(军用高空航拍器材)”专门化等带有一定基础理论研究和保密性质的“小规模专业”。为了保证“专门化”研究工作和办学质量,学校成立了相关研究室,如菁染料研究室、塑料研究室(由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成的重有机合成研究所改之)和物化工程研究室。之后,许多军工材料得以研制成功并应用到实际试验中去。在1962年成立的塑料研究室基础上,学校现有军工方面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生产基地等。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高等教育部。
1961年8月,李友荣通过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论文答辩,获准毕业,成为学校自行培养的首位研究生。
1962年起,学校陆续调整、撤并有关专业至5个系15个专业,并于1964年成立基础部,将数学、物理、化学、电工、制图、俄文、体育等教研室集中基础部旗下。
1963年12月10日,教育部委托学校在上海举办第一届化学工程学校际学术讨论会。
196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653工程”)、清华大学(“651工程”)、南京大学(“654工程”)4所重要大学分校。同年5月,学校在四川自贡动工建设西南分院(后称四川分院,现四川理工学院),代号“652工程”。
截止至1965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起停止招生),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0058名,研究生101名;1956~1967年的12年间,学校毕业学生总数达7746名;教师人数从1955年的194人上升至1967年的809人。
1966年“文革”爆发,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几近停顿,分院建设计划受到严重影响。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
校园风光
1970年,根据周恩来总理要求上海筹建核电站的批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拟定了成立核电站建设工程(代号“728工程”)领导小组,准备以“大会战”的形式建设此项工程,华东化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发电厂等单位受命参加;“728”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经市革委会批准产生,学校由肖亮城同志出任。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跃龙化工厂、复旦大学等负责核电站的后处理系统工程研究任务。学校主要承担熔盐参数的测定、辐照试验,氟化铍、氟化锂、四氟化钍、四氟化铀的制备,活性区铀盐纯化,以及熔盐纯化工艺、设备等的研究。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728”工程科研组,抽调部分教师和外单位相关人员集中攻关。相关科研成果后运用于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1972年4月,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上海化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
1972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同时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1973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催化专业和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调入学校。
1973年秋,经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教科组批准,四川分院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4年9月,恢复招收留学生。
1976年起,学校首台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全面投入使用;1981年起,学校又向美国公司购得大型电子计算机。此举为1984年6月成立电子计算机学科——计算机系打下基础。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学校一边恢复招生和教学,一边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学校重又开始招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学制恢复为四年。
1978年2月,根据上海市教育局指示,学校面向“知识青年”招收了130名两年制中专生,分三个班:化学、机电和电子班,办学目标是为上海高校培养急需的教辅员和实验员。同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学校10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这是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
1978年9月,恢复高考后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学校共录取了61名,是为1978级研究生,专业分别是:传质与分离工程、石油加工工程、化工热力学、精细化工、煤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化学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剂、工业自动化和辐射化学;这些专业日后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点或博士点。
1978年11月:为了加快培养人才步伐,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委批准,学校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1979年上半年,学校开始制订新的发展蓝图,决心逐步建成具有化工特色、理工结合(也称工、理、管、文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197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学院)。
校园风光
1980年,学校在原来4个系17个专业基础上,首先从基础部新增了化学物理本科专业;翌年3月成立了数理系,设应用数学(1977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化学物理2个专业。此举是为学校迈向多科性大学的重要标志。至1980年代中期,学校又成立了管理工程系、计算机系、能源化工系、生化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工业设计系等新科系,设立了科技英语、计算机软件、工业管理工程、图书馆情报学、实验室管理、工业造型设计、马列主义基础等新专业,还开始筹备法律专业,理工结合和多科性目标初步实现。
1980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当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设化工机械、工业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传质与分离工程、石油加工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1年11月,苏元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2月,学校成立科技英语系,并于当年4月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学校聘请的首位外籍教师——英籍加拿大语言专家Marian Ng。同年起,外国专家纷纷来校讲学,仅1982年学校就接待了数十批来自美国、英国、西德、加拿大、比利时、日本等西方国家著名大学的化学化工专家,学校还与之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和交流培养人才的意向。
1982年5月,学校与德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院签订了校际协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恢复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个校际协议。同月,学校与常州市科委、经委、计委签订了全面技术协作联合协议,建立上海高校第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
1983年4月27日,由学校牵头向教育部科技局提出申请,要求由学校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联手组建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在此基础上,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于1987年经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并开放运行至今。
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984年6月,学校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社会科学系;同时,为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总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山东烟台、枣庄地区及本市定向招收31名政治学干部专修科学员,乃社科系成立之年首次招生。翌年,社科系招收“文科生”马列主义基础本科专业,学校由此正式向文科拓展。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改革。
198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首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现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
1986年学校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
1986年,学校确定“以化工为特色,工理商文相结合,向多科性发展”的方向后,重新研究、调整了学科建设规划。1987年前后,学校通过“集团性”引进人才,创建应用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等,来加强理科、商科和文科的建设力度,以及学校内部调整成立了环境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和农用化学品研究所等,使“理工结合”有了实质性改变,并开始向“理、工、文、管(商)”和“理、工、农、医”多科性方向拓展。
1986年10月31日,学校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历时达半个月之久,社会名人纷纷来校参加艺术节活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15所上海高校参与,在当时国内高校开艺术节之先河,据当时媒体报道:“化工学院举办的首届文化艺术节,其规模不仅在上海,就是在全国也堪称第一”。
1986年11月17日,经中宣部核准,国家出版局发文,同意学校成立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现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7年起,为了同文化艺术节、思想学术节相呼应,学校决定将田径运动会(以前也称体育运动会)改为“体育节”,并要把它办成除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竞赛外,还要增加体育文化艺术竞赛、体育表演与欣赏、体育文化艺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构成的大体育盛会。
1987年5月,学校举办首届思想学术节,有千余名学生登上讲台宣读自己的论文,校内外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应邀为学生讲授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心理素质等专题讲座上百场次,此后一年一度的思想学术节成为学校极具特色的“三大节日”之一。
1988年5月,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人才辈出。
1988年7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988年10月,华东化工学院成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并列中国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前三甲。同月,华东化工学院化工设计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是学校当时级别最高、阵容最大、实力最强、证照齐全的一个“校办产业”。
1989年2月,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的历史背景下,学校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部分重点工科院校首先发起筹备“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1990年招开首次研讨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会议。
1990年2月,学校开设第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1990年7月,《中国著名高等院校概况丛书》中称:“华东化工学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以化工为特色的工理商文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1991年,学校获批全国首个生物化工一级学科博士点。
1992年7月7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华东理工大学
徐汇校区校门
1993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3年11月,胡英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7月,袁渭康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2月4日,学校接受国家教委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共同建设。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6年6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纳入学校建制,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12月正式并入成为学校的金山校区。
1997年,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推荐中国5所著名研究单位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
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
1998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将环境评价中心、安全评价中心及工程设计研究院等三家校内机构整体纳入技术转移中心,并系统开展体系架构与制度建设;2001年被教育部、原国家经贸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六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
1999年1月19日,《明天的希望》正式被确定为校歌。
1999年10月,学校首次开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000年6月,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6月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2000年10月。学校承办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校女子乒乓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赛,囊括女子单打等4枚金牌。
2000年11月,学校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办首届IMBA班。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2003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2004年4月,学校开始建设奉贤新校区,占地1545亩,计划兴建各类建筑64万平方米。
2004年9月,学校首次招收国防生。同月,药学院成立,由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
奉贤校区足球烯模型
2004年9月,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成立。
2005年7月,学校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
2005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建立。
2006年2月,学校首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
2006年11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
2007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计划”。
2007年5月,经过全校讨论,学校在1982年建校30周年校庆前夕提出的“勤奋、求实”校风的基础上,将校训定为“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2007年8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
2007年8月15日:金山校区转制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
2008年4月,教高函[2008]8号文件通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
2008年5月,学校成立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8年5月5日,学校在奉贤校区成立以五大社区书院,秉承着学校的历史,分别命名为“南洋书院”、“震旦书院”、“大同书院”、“东吴书院”和“江南书院”。
毕业季
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四川汶川视察上海社会工作服务团华东理工大学服务队社工站,称赞:“华理的社工做得好!”。
2008年10月,学校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09年5月,由学校31位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延考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延考生》演出获得成功。
2009年9月,学校招收首届EMBA。
2009年10月,学校成立中国首个工程教育学系。
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4月23日,华东理工大学等1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2011年12月,田禾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钱旭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4月5日,华东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期间,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华裔科学家钱煦院士受聘名誉教授。会前,钱煦院士欣然题词:“集七校精英创建华东,庆六秩华诞卓越理工”。
院系设置
2012年校庆期间,学校举办了“让历史告诉未来——华理60年建设成就回顾展”,其上展示了学校科学研究史上首次获得的国家级三大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99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198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85年)的成就。
2012年11月5日,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成立,由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共建。
2012年12月8日,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成立。
2013年10月,田禾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
2013年12月,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美国ABET(Accredition Board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与教育认证机构)认证。
2014年,学校入选教育部“2011计划”。
2015年11月10日,学校增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成功,成为国内首个生物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5-57]

学术研究编辑

科研成果徐汇校区
学校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6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4年超过6.5亿元。
截止2016年1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62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700余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余项。[4]

研究机构截至2016年,学校拥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
奉贤校区
员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4个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
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科研中心 
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  
  
 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承压系统安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气化及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绿色高效过程装备与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医用生物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9]
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资源(盐湖)过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药工程与过程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中国轻工业生物基材料工程重点实验室[60]
国家能源局研发机构
国家能源煤气化技术研发中心
上海市级科研基地、人才基地
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煤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 
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工重点实验室
上海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化学反应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与药物发现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先进过程装备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生物材料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国际合作研发机构
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可持续性发展联合实验室[61]  中德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Feringa诺贝尔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2年10月,现由徐汇校区图书馆和奉贤校区图书馆以及金山三线书库组成,馆舍总面积达4.6万平方米。截止
奉贤校区图书馆
到2014年底,拥有印刷型图书281.7余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期刊合订本约27.2万。引进的国内外数字资源89种(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等各类数据库),外文电子期刊29364种,电子图书近214.4万种。[62]
图书馆于1995年和1998年分别成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查新工作站,承接来自全国各地各种需求的查新业务,2004年设立“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地区与国家范围的馆际合作、资源共享活动,每年通过网络为各类用户传递文献7000余篇。
学术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
研究生楼
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等十几家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摘录。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科技双效期刊奖”;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二等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10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64]
《功能高分子学报》:CA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来源期刊》;2002年获全国化工系统优秀期刊奖,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65]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

办学规模编辑

院系专业截至2016年,学校设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在67个本科专业招生。[4]
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工程教育学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66-76]
本科专业设置
  学院
专业名称
科类
层次
学制
体检限制
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油气储运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轻化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生物科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生物技术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食品科学与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食品质量与安全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化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应用化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材料化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药学院
制药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药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药物制剂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复合材料与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环境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安全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嗅觉迟钝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盲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安全工程(安全检测技术)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盲
信息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盲
自动化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蓝、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应用物理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盲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盲
商学院
经济学类(含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管理专业)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学
文史类
本科
四年

社会工作
文史类
本科
四年

公共事业管理
文史类
本科
四年

行政管理
文史类
本科
四年

劳动与社会保障
文史类
本科
四年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广告学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工业设计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风景园林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环境设计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产品设计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口吃
德语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口吃
日语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口吃
法学院
法学
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中德工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德方学校: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盲
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德方学校: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德方学校: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理工类
本科
四年
色弱、色盲

学科建设截至2016年,华东理工大学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拥有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含18个领域)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二级学科(培育)材料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包括生物化工)、应用化学、材料学、发酵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农药学、社会学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I类高峰学科)、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药学、社会学、植物保护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数学、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农药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药学、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政治学理论、高等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固体力学、食品科学、情报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

师资力量徐汇校区大门
截至2017年,学校有教职员工3129人,其中两院院士5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青年千人”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7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名。[4]
全职院士
袁渭康(工程院院士)、胡英(科学院院士)、钱旭红(工程院院士)、田禾(科学院院士)、钱锋(工程院院士) 
双聘院士
  
 王基铭(工程院院士)、邢定钰(科学院院士)、杨胜利(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工程院院士)。
国家“千人计划”
 胡培君、王平、章文俊、肖立华、王卫。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谢贺新、刘润辉、唐漾、杨友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张显程、白志山。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田禾、钟建江、钱旭红、涂善东、刘洪来、施敏、钱锋、刘昌胜、施剑林、许建和、王辅臣、王健农、汪华林、龙亿涛、郭旭虹、韩一帆、叶邦策、朱为宏、杨弋、马铁驹、杜文莉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韩清龙、James Lam。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钱旭红、卢冠忠、王辅臣、李元广、刘昌胜、田禾、钱锋。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田禾、周其林、钱旭红、刘洪来、涂善东、钟建江、刘昌胜、钱 锋、林嘉平、李春忠、龙亿涛、汪华林、马铁驹、杨弋、轩福贞、朱为宏、王健农、冯耀宇、朱麟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田禾、钱锋、凌立成、刘昌胜、钟建江、王辅臣、林嘉平、汪华林、李春忠、龙亿涛、冯耀宇

教学建设截至2016年,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68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4]
质量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过程控制工程化工制图制剂工程化工原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酶工程发酵工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实验物理化学化学反应工程高分子物理压力容器设计生物分离工程有机化学基本线路与电子国家特色专业
  应用化学[7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社会工作国家级教学团队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团队房鼎业
  物理化学教学团队[78] 黑恩成 管理信息系统课群教学团队陈智高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综合化课程教学团队涂善东 教学成果


华理校园(5张)
多年来,国际国内数学建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3年、2014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2010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摘得冠军;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辩论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交流合作截至2014年,学校已与美、德、英、法、俄、日、加、韩、澳等国的18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4]

文化传统编辑

校名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名与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兄弟院校一样,均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
校名

校标华东理工大学校标
华理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将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中的设备进行抽象表现,既体现了该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该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
齿轮造型体现了该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该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
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该校的新面貌。[79]

校训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纪念碑(4张)
“勤奋求实”主要体现该校师生做事、求学的态度,这种态度造就了华理人不尚虚夸、不事张扬、崇尚实干之精神品格。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全校师生在求学问是的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勤奋求实”的校训需要赋予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彰显广大师生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并从根本上有助于全校师生养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有助于广大师生放眼世界,引领未来。

“励志”指学校育人之道重在培养锻炼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远大志向。“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千古名言早在1993年就铭刻在校园入口西花园的石碑上(该纪念碑由华东理工大学校友总会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捐赠竖立,铭文其中的“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也是大同大学的校训)。 “明”指光明、清明之义,“德”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是指学校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致理想境界。
“励志明德”不仅与“勤奋求实”对态度的强调相互辉映,使得校训立体、生动,更突出了以德为首、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大学风范。[80]

校歌毛泽东像
《明天的希望》
集体 作词
朱良镇 作曲
我们在这里放飞,放飞青春的理想。
我们在这里播种,播种明天的希望。
我们用生命雕刻金色的时光,我们用智慧打开世界的门窗。
啊,勤奋求实,名师的教诲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啊啊啊啊啊华东理工,
知识的殿堂浇铸我们人生的辉煌。
我们在这里遨游,遨游知识的海洋。
1983年9月名誉院(校)长张江树为校风题词
我们在这里插上,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搏,我们用激情谱写壮丽的篇章。
啊,勤奋求实,优良的校风激励我们茁壮地成长。
啊啊啊啊啊华东理工,
美丽的校园永在我们心中闪耀光芒[81]

学校领导编辑

历任领导历任书记
余仁(任期:1952.10-1960.2,1981.2-1985.9 )
首任党委书记 余仁
田辛(任期:1960.3-1966.12)
潘文铮(任期:1972.12-1981.3)
蒋凌棫(任期:1986.4-1994.2)
徐凤云(任期:1994.2-2004.6)
沈伟国(任期:2004.7-2011.11)
杨贤金(任期:2011.11-2015.3)
历任校长
张江树(任期:1952.12-1966.10,1978.8-1981.2)[82]
朱正华(任期:1981.2-1982.10,1982.11-1985.9 )
首任校长 张江树
陈敏恒(任期:1985.9-1994.2)
王行愚(任期:1994.2-2004.6)
钱旭红(任期:2004.7-2015.3)

现任领导职位姓名党委书记
杜慧芳
校长
曲景平党委副书记
马玉录、宋来副校长
钱锋、吴柏钧、刘昌胜、辛忠纪委书记
林志华党委常委
田禾参考资料:[83]

校区简介编辑
截至2016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535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1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4]
徐汇校区
徐汇校区正门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30号,邮政编码:200237。
截至2013年,徐汇校区为学校的主校区,占地868.8亩,各类建筑面积近45.5291万平方米,其中教室3.4287万平方米、实验室11.617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1幢11.7131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5000人。[84]
奉贤校区
奉贤校区
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999号,邮政编码:201424。
截至2013年,奉贤校区占地1545亩,2007年9月正式启用,已进驻一二年级及部分三年级本科学生。现完成工程31.1839万平方米,拟建各类建筑60余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容纳学生2万人。[84]
金山科技园区
金山科技园区
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学府路1000号,邮政编码:201512。
截至2013年,金山科技园区占地239.2亩,各类建筑面积9.9890万平方米,现发展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84]

知名校友编辑

政治界成思危: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华建 :国务院港澳办原副主任
刘志峰:建设部原副部长、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任德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
沈尧曾:国家专利局原副局长
张人为:国家建材局原局长、十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朱道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阳安江:北京市原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方毓棠: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张永根: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
夏克强:上海市原副市长,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张学兵:上海市原副市长、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顾传训:上海市原副市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吴锡军:江苏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云龙:青海省原副省长,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
吴亦新:澳门南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务院稽察特派
王基铭: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原总裁、副董事长
章建华:中国石化董事、高级副总裁
张克华:中国石化副总裁
江正洪:中国石化副总裁
胡新南:原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十二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名誉会长

院士两院院士
顾真安、胡英、蒋士成、舒心田、沈寅初、苏元复、王基铭、颜德岳、杨胜利、袁渭康、周俊、周其林、钱旭红、田禾、南策文、朱道本、汪燮卿、谢克昌、李永舫
海外院士
钱煦(美国)、陈德(挪威)、胡国华(法国)、胡培君(爱尔兰)、列文斯比尔(美国)、王金安(墨西哥)

高教、科研届山红红:中国石油大学校长 
1944年5月大同大学33级化学、化工系师生合影
卢冠忠: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院长
桑秀藩: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沈炜: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石良平:上海海关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二级关务监督
张川国: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
董其伍:原郑州工业大学校长、郑州大学副校长
王志贵: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
袁淮海: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副李建华:中国人民武警部队学院消防指挥系系主任
黄向阳: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65年4月华东化工学院欢送第五届研究生毕业合影
贾有良: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所长
朱永明:上海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
程天铿: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副院长
朱威: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
陈列胜: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
李志强: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院长
杨绍兴:云南省化工设计院院长
麦永懿:上海化工研究院副院长
陈忠钰:沈阳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
吴渝:重庆市化工研究院院长
华东理工大学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李辑超:四川省化工研究院院长
古共伟:四川省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
路永林:浙江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院长
宋箭: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周斌: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党委书记
张庆庚:化工部第二设计院院长
章敦辉:化工部第三设计院副院长
张国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
郑根江:国家海洋局水处理中心主任
邹美香:天津药物研究院总工程师
陈荣:西安市轻工业研究所所长
施纯仁: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注:内容来自百度搜索
高中数学ll志愿填报


微信号:sjbx1472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华东理工大学bbs论坛  

GMT+8, 2025-11-1 07:49 , Processed in 0.3025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