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之死”引发全社会大讨论:尊重生命,也鼓励创新

[复制链接]

110

主题

165

帖子

7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01:0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3日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二年级研究生李鹏在青浦一家工厂(是他的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建雨开的)因为爆炸遇难。大部分舆论报导是:教授剥削学生,“打工研奴”,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拉黑全体大学教授科研群体。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上海科创22条,习大大5.30全国创新大会讲话......国家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力挺科技成果转化。可以看出,国家战略是为了鼓励大学专家兼职创业搞科研,将大学专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是国家的“创新基本国策”。本事故原属安全生产事故,我们既要重视生命,也不能因噎废食,将事件的责任矛头指向大学专家兼职群体。
华东理工大学历来以化工新技术闻名于业界,也是中国的名校。
媒体是以“揭秘”的心态来报道的,也是根据大众口味来引导的,但是如果抹黑了大学科研群体,属于“亲者痛、仇者快”、“自毁长城、自废武功”,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大业不利,望传播者诸君过过脑子。
当然,无论谁当老板,都要环保,安全生产,全社会要严标准高要求。尊重生命,尊重知识和创新实践。
下面是最近的此事件媒体报道:
                       
工科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界限在哪里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二年级研究生李鹏本月23日在青浦一家工厂因为爆炸遇难,随之浮出水面的是:他遇难时所在的这家作坊式工厂,是他的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建雨开的。而李鹏在遇难前对于论文被导师要求推迟发表等等一系列的传言,使得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研究生为导师打工已成行业规则根据媒体调查,李鹏的导师张建雨在上海、浙江等地都有注册的企业。张建雨的学生认为他更像商人,而不是学者。据学校一位教师透露,张建雨在自己的企业确实投入了很多精力,“对学生不能说是冷酷,但可能关注确实不太多”。
研究生给导师“老板”打工,这在高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研究生被导师作为廉价劳动力派去参与导师承担的公司项目,或者在导师的公司里打工,是高校研究生培养中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行业规则。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多所大学出现研究生轻生事件,原因多是与导师产生矛盾、被延迟毕业、不堪压力等相关。
一般而言,工科导师大多会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有些还会有自己的公司,这些公司内的员工,大多为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工科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往往被导师视为“中坚力量”,为导师“谋”利益。运气好的话,导师会给研究生适当的补贴,让学生顺利毕业。运气不好的,一些导师不仅会克扣学生的补贴,甚至还会为学生毕业设置种种障碍,延长学生的读研期限,从而使得学生不得不延长充当自己项目“熟练工”的时间。
某985高校一位研究生院副院长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高校出台规定,称研究生只要提出、并且能够找到愿意接受的导师,学校就可以替学生换导师。这也是基于保护研究生利益的考虑。”
但是,导师对研究生的利用,似乎很难禁止。因为学生能否及时毕业,往往是导师说了算。此次遇难的李鹏,生前也曾提及导师要求他推迟发表论文,以免影响导师公司研发产品的先发优势。
涉事导师当天已被刑拘据华东理工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张建雨当天就已被公安部门刑拘,学校也正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调查。此前,在2007年,学校已明确规定,教师不允许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质性兼职,个人也不能作为法人开办公司。但是,学校其实又很难准确监管,总是要等到出事后才能处理。
事实上,本市也有其他高校出现过类似情况———导师借课题研究的名义,让研究生替自己的私人公司或者是承担的横向课题打工,学生不堪被其利用向学校提出申诉。问题是,“工科教授的科研课题,总是由基础性研究和工程开发研究两部分组成,学生难免会参与其中。虽然课题组大多数时候是让研究生参与做一些基础研究的工作,但真的做项目时,也会带学生进工厂。”
那么,工科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本市某高校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对于那些横向课题,研究生只能从事支持性的工作。即便是课题论文需要中试数据,也应该是由学生设计好实验,经过导师的同意后,由企业进行实验,再由学生去企业收集数据,绝对不能由学生自己到企业去进行中试。”
另一所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告诉记者,他读研时,也曾和师兄们被导师派到关联公司去做项目。“我自己的经历让我感到,在工厂里的放大试验或者是参与那些生产项目,并不能让我对研究领域有深入思考。这些经历只会让你知其然,而不会让你知其所以然。”
“尸体美容”是为了掩盖真相?出事后,李鹏亲友一行14人去青浦区殡仪馆。当看到李鹏尸体时,14人均表示完全不是李鹏,看起来是位老年人。有人曾拿出三人照片给李鹏家属辨认,但家属称,看起来都不像。李鹏家人怀疑尸体被美容处理过。据知情人透露,家属要求必须有市级的司法机关认证机构做尸检,并公布尸检报告,要求做DNA鉴定;必须出具市级事故调查报告,要求张建雨家人代表道歉,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要求校方领导出席李鹏追悼会,并追认李鹏优秀学生等荣誉;要求校方赔偿各类损失共853.92万元。但赔偿款方面没达成一致。据华东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2016年5月23日15时左右,青浦区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厂房发生爆炸,我校二年级李姓研究生不幸遇难。学校深感痛心,并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组,一直在努力做好学生家属的慰问、接待和服务等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目前,涉事企业负责人已被公安部门刑事拘留,有关部门正在调查事故原因,进行责任认定。学校将积极善后、妥善处理。由于该微博语焉不详,且事发4天后才公布,导致了网上热议。
实验安全一再被忽视按照目前媒体的报道,李鹏的同学称其在工厂进行的是中试试验。通常,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都是几克级,不可能像这种工厂里有10公斤以上的大量化学品的实验。而研究生没有做这种中试实验的必要,因为实验室的数据足够发表论文。
“虽然按照目前的描述,不能确定李鹏在张建雨的企业中究竟是进行了中试还是仅仅就是搜集试验数据,”华东理工大学一位教授告诉记者,“但可以确定的是,研究生写论文如果要搜集中试的数据,也不应该由学生自己到工厂去做,尤其是一个人去工厂做。”
去年,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内实验室也曾发生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眼睛受伤。同在去年,本市几所高校也分别发生了安全事故,包括硫化氢泄漏事故,化学实验室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火灾等等,“这和长期以来,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不够重视实验安全有密切关系。”本市某高校一位化学工程专业的教授告诉记者。
据了解,随着学校扩招,校园用地日渐紧张,原本学校中的特殊环境实验室近年来很少扩建,早就不适应科研发展的需求了。有教授为此呼吁:“不论这件事情的调查结果如何,高校实验安全都应该重新排查了。”
来源:文汇报、华龙网
声明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我看看谁没有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华东理工大学bbs论坛  

GMT+8, 2025-11-1 07:49 , Processed in 0.34658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