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华理,有一群良师,他们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有一群益友,他们满怀热情,浇灌桃李。自华东理工大学第五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启动以来,经过各学院研究生的推荐,共有以下导师和团队进入投票环节。大家可以通过“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和“花梨哥哥”微信公众号参与线上投票。谁是你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快来pick一下! 
 
 导师篇
 
 
 
 徐晶老师
 
 
 个人简介:徐晶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催化与反应工程、理论催化及催化剂动态现场原位表征等多个领域和方向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五年来承担重要科研项目共二十余项。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73篇,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6项,应邀撰写2部英文专著章节。并参与《化工热力》的教学。 已培养博士生5人(包括联合培养),硕士生7人。
 治学理念:创新为本,务实求真。
 育人理念:用心教书,用爱育人,一个都不能落下。
 
 
 
 许振良老师
 
 
 个人简介:许振良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膜材料、微孔材料的合成与结构调控、超高净电子化学品、膜分离技术和资源利用等。承担重要的科研项目近30项,编著书籍5本,申请专利8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420余篇,已培养博士生37人,硕士生86人。
 治学理念:言而有信为人,脚踏实地做事。
 育人理念:博学、耐心和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杨化桂老师
 
 个人简介:杨化桂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以太阳能转换与储存为背景,目标开发出高性能的光(电)转换关键材料、揭示微观催化过程和机理。迄今共发表SCI论文179篇,已培养博士生12人,硕士生21人。
 治学理念: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育人理念:科研育人、文化育人。
 
 
 
 
 赵崇军老师
 
 
 个人简介:赵崇军老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赵崇军老师承担重要的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引用2300余次,获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0项,培养硕士生30人。
 治学理念:思学兼俱,去罔消殆。
 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真才实料。
 
 
 
 
 曲大辉老师
 
 个人简介:曲大辉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是分子机器的研究。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Rev,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文章SCI他引2000余次。已培养博士生8人,硕士生24人。
 治学理念:志存高远,勇于创新。
 育人理念: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张文清老师
 
 个人简介:张文清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老师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30多项,并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已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52人。
 治学理念:强调科教融合,注重创新研究,重视科研和人才培养一体化。
 育人理念: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理念。
 
 
 
 
 栾伟玲老师
 
 个人简介:栾伟玲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栾老师承担重要的科研项目24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现有在读博士生4人、硕士生12人。已培养博士生10人,硕士生28人。
 治学理念:学博思远、触类旁通。
 育人理念:勇往直前,志当存高远。
 
 
 
 
 
 郭继明老师
 
 个人简介:郭继明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院数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图论与组合数学,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被SCI收录60余篇。现有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生2人,在读硕士生3人。已培养硕士生2人。
 治学理念: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育人理念:敬业爱生师之德,教书育人师之本。
 
 
 
 
 叶邦策老师
 
 个人简介:叶邦策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SCI论文150多篇,SCI引用超过4300多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1项(其中获授权8项),申请美国专利及PCT专利各1项,已培养博士生21人,硕士生61人。
 治学理念:教师要致力学术研究,将学术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把求是求真作为学术价值取向。在科学研究中创新学术,展示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社会服务中应用学术,奉献学术成果。通过学术创新、学术传播、学术应用来创造社会价值。
 育人理念:做好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工作,把人才培养融入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依靠科学研究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赵黎明老师
 
 个人简介:赵黎明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基于分离提取技术的食品药品及材料工程。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70余篇SCI),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产业化8件)。现有博士生9人,自2010年起已培养硕士生52人。
 治学理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道法当循自然,谨严如履薄冰。
 育人理念:工科人才的培养与学科的发展同样都必须符合自身规律,又要符合社会实需,还应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学术前瞻力、才智可塑性,又兼具工程思维并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孙贤波老师
 
 个人简介:孙贤波老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废水处理。现有在读研究生6名,发表论文100多篇。近三年主持的教改项目获得优异成绩。已培养硕士生21人,联合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16人。
 治学理念:严谨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是科研路上的最大助力。
 育人理念:诚信善良,学会知足。
 
 
 
 
 于广锁老师
 
 个人简介:于广锁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喷嘴对置式气流床煤气化技术主要完成人。研究方向涉及以含碳化合物为原料的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迄今共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8项,并负责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专利实施许可项目。于老师共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已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生21人,硕士生35人。
 治学理念:重视基础,重视过程,重视创新。
 育人理念:倾听学生心声,重视学生发展。
 
 
 
 叶金星老师
 
 
 个人简介:叶金星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制药工程与过程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涉及药物连续合成、绿色制药技术等领域。近年来叶金星老师承担重要的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相关高水平研究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培养博士生12人,硕士生17人,均包括联合培养。
 治学理念:励志明德,求实创新。
 育人理念:诚信、规范、实践、创新。
 
 
 
 金晶老师
 
 个人简介:金晶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研究方向包含模式识别、生物信号处理、脑-机接口、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现有博士生5人,已培养硕士生6人。
 治学理念: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育人理念:要有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学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
 
 
 
 严怀成老师
 
 个人简介:严怀成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涉及网络化控制、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航天器控制、人工智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网络安全、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教育部和上海自然科学奖2项。培养硕士生13人。
 治学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育人理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张晓东老师
 
 个人简介:张晓东老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集中在专利、商业秘密、技术转移的理论和实务研究。负责和参与承担多项研究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本。已培养硕士生20人。
 治学理念:求真务实。
 育人理念:每个学生都有发光点,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能在导师帮助引导下发现和确认自己的长处,打厚基础,坚定自信,是导师足可欣慰之处。
 
 
 
 秦美珠老师
 
 个人简介:秦美珠老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学科点负责人。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专著1部,参著著作4部,发表论文30余篇。已培养硕士生10人。
 治学理念:刻苦治学,循序渐进。
 育人理念:先成人再成才,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张正军老师
 
 个人简介:张正军老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日本古代文学研究、中日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方面较有建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30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共20部。已培养硕士生30人。
 治学理念:砺德尚学 ,致知育人。
 育人理念:做人做事做学问。
 
 
 
 刘璇老师
 
 个人简介:刘璇老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电子政务与电子健康、商务数据分析、知识管理相关研究。承担或参与的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还出版教材1部,专著3部。已培养硕士生2人。
 治学理念:顶天立地,开拓创新。
 育人理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马铁驹老师
 
 
 个人简介:马铁驹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理第一位管理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也是第一位人文社科类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培养博士生3人,硕士生16人。
 治学理念:严谨,踏实。
 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闫宏斌老师
 
 个人简介:闫宏斌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涉及新产品研发、感性评价、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闫老师主持/完成了7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发表了44篇国际学术论文。已培养硕士生3人(不包括MBA)。
 治学理念:勤奋严谨。
 育人理念:因材施教。
 
 
 
 
 熊万胜老师
 
 
 个人简介:熊万胜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社会学、基层治理和社会理论。近年来,熊老师承担各个层次的科研项目10余项,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开放时代》《公共管理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已培养硕士生15人。
 治学理念:从中国提问题,到乡村搞调研,坚持集体学术,推动学术自觉。
 育人理念:要培养学生做到读书自信、调研自信、表达自信。
 
 
 
 
 杨发祥老师
 
 
 个人简介:杨发祥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杨发祥老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部,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10篇,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已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67人。
 治学理念:全球视野,中国特色;前沿意识,草根情怀。
 育人理念:竭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周玲老师
 
 个人简介:周玲老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工程教育学系主任,高等教育学硕士点负责人。从事大学组织研究,大学战略规划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专著1本,参与编写中文著作7部,在中文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已培养硕士生11人。
 治学理念: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育人理念: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李荣日老师
 
 个人简介:李荣日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体育产业经济、公共体育经济、体育营销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局级/企事业委托等课题2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5部。已培养硕士生4人。
 治学理念: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育人理念:勤奋踏实,诚实守信。
 
 
 
 
 团队篇
 
 
 
 大分子组装材料化工团队
 
 团队简介:科研团队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特聘副研究员1人,讲师2人,另有博士后1人,博士生22人,硕士生61人,留学生5人。
 主要研究方向:聚电解质功能高分子的制备、表征和组装方面的研究结果,及其在材料化工、能源化工、和农业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探索。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团队负责人郭旭虹教授现任国际聚电解质协会理事,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杂志编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美国ABET国际认证专家和我国教育部评估中心国际认证专家。近五年来负责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IChE Journa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300余篇,申请专利26项,其中获得授权13项。目前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50余人。
 
 
 
 功能膜科学与工程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许振良、杨虎、魏永明、许海涛、马晓华、李峰等,博士生13人,硕士生44人。
 主要研究方向:新材料、资源环境、海水淡化。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许教授带领的功能膜科学与工程团队隶属于化学工程研究所,立足于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涉及新材料、资源环境、海水淡化等领域。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项、 “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等,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多项科研成果已获应用。课题组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42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60余篇,学术专著主编5本。目前已培养博士生37人(留学生2人)和硕士生127人,其中有18名获国家奖学金。
 
 
 
 能源与环境催化实验室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韩一帆、徐晶、李平、朱明辉、杨子旭、田鹏飞、曹晨熙。博士生14人,硕士生10人。
 主要研究方向:洁净能源生产、绿色化工和环境净化。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建立了ICP-MS-HPLC,Operando Raman,in situ DRIFTS等表征系统,提高了仪器自主研发能力,为校内外提供公共测试服务。团队创制了适用于工业苛刻反应条件下(高温、高压及多组份)的各种动态现场原位(Operando)系统,提高工业催化剂的研发效率,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基于新型工业催化剂研发理论与方法,设计氧化及合成气转化催化剂应用于洁净能源生产、绿色化工和环境净化领域。在专业顶级期刊JACS、J.Catal、AIChE J.等发表论文120余篇,SCI国际期刊论文100余篇,SCI他引4000余次,单篇最高SCI他引221次。
 
 
 
 @HU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胡爱国、丁云。博士生7人(已毕业13人),硕士生15人(已毕业31人)。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合成化学。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HU组的创新性工作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2008),“东方学者”(2011)及跟踪计划(2015)的支持。@HU组的研究工作已经培养了44名研究生(13名博士生),发表了80余篇科研论文,申请了7项发明专利。@HU组的工作以合成化学为基础,针对不同维度共轭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建立了系统的可控合成方法,并推进此类聚合物相关的新材料制备与应用。团队运用结构规整共轭聚合物的新合成方法,实现了多种拓扑结构二维聚芳烃纳米膜的可控合成,同时实现了三维生长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尺度可控和功能基团可调的目标。
 
 
 
 计算化学团队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胡培君、龚学庆、王海丰、曹宵鸣、刘慧慧和王栋,现有博士后成员:陈建富、包沈源,在读博士生18人,硕士生15人。
 主要研究方向:能源催化、环境催化理论模拟,材料结构性质模拟和高反应选择性复合催化剂设计和筛选理论等研究工作。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自2009年创立以来,团队在表面科学、能源及环境催化模拟、催化剂设计与筛选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该团队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其中包括2篇Science,2篇Nature,1篇Nature. Catal.,19篇J. Am. Chem. Soc.,14篇Angew. Chem. Int. Ed.,7篇Phys. Rev. Lett.,13篇Nature. Commun.,15篇ACS Catal., 1篇Adv. Mater.,1篇Adv. Function Mater, 以及1篇Sci. Adv等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在计算研究工作所需硬件设备方面,团队已自建一专业服务器机房。此外,还可使用学校和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资源。现可使用共3700多核CPU的高性能计算机群,总通用浮点计算能力已达100万亿次,能够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界面科学与热力学研究组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胡英、刘洪来、彭昌军、胡军、尚亚卓、徐首红、陈启斌、韩霞、陈学谦、刘宇、卢运祥,博士生45人,硕士生45人。
 主要研究方向:储能和吸附分离(多孔)材料、靶向药物载体材料和药物输运过程、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系统的自组装、复杂界面现象的统计力学理论、微纳限制空间流体结构和传递现象的分子模拟、油田化学品和化妆品开发。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界面科学与热力学研究组源于改革开放初期胡英院士建立的热力学研究室。在计算机分子模拟研究开发了基于格子模型的链状分子系统相平衡的构型偏倚蒸发MC模拟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链长为1-200的二元和三元系的液液平衡数据;高分子系统的微相分离及其演化研究方向上,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基于状态方程的动态密度泛函理论,成功再现了压力对高分子系统有序无序相变的影响。各项研究成果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研究组培养了30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高等学校晋升为教授职称的毕业生有25人,包括长江、杰青和青年千人等。
 
 
 
 结构安全与智能检测团队
 
 团队简介:导师组成员:刘长军、项延训、杨斌。博士生6人,硕士生23人。
 主要研究方向:超声检测理论-评价方法和技术-仪器的系统性研究;承压设备结构完整性技术、承压设备断裂疲劳行为、核电装备安全技术研究;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力学性能及健康监测。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团队在多本核心论文期刊上在投和发表论文共计10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omposites Part A & B, Composite Structur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Top期刊),NDT and E International,Ultrasonics等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共计80余篇,所发表SCI论文累积影响因子>160,三年内累积他引>410次。同时在机械工程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声学技术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共计30余篇。同时团队成员多次参与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会议,并发表多篇相关EI收录的会议论文。另有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
 
 
 
 “Love 209”团队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栾伟玲,博士生4人,硕士生12人。
 主要研究方向:微化学机械系统、燃料电池催化剂、诊疗一体化药物载体精准合成、固态电池电极寿命预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钙钛矿LED器件、电池包热管理等。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Love 209”团队建立并发展了微化学机械系统研究方向,开拓了我校在核电设备失效防护研究领域。团队与德国拜耳集团、上汽集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企业及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中广核、国核进行小型核反应堆、核电站救灾机器人技术的联合开发。近年来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奖、创新竞赛奖、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奖项。共培养毕业硕士生28名,博士生10名。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得市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含银奖一项)。
 
 
 
 基础数学团队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李建奎、黄寒松、姬超、廖杰、李启慧。博士生13人(包括留学生1人),硕士生19人(包括留学生2人)。
 主要研究方向:算子理论和算子代数、非线性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非交换概率论等。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团队组导师成员共主持过21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个,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个(归国留学基金2个,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个,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个,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1个,上海市晨光项目1个)。团队成员共发表120余篇论文,其中SCI110余篇,很多发表在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如Proc. London Math Soc.,J. Funct. Anal.,J. Operator Theory,Funct. Anal. Appl.,Integral Equations Operator Theory,J. Math. Anal. Appl.,Nonlinear Anal.,J. Differetial Equations等。此外,黄寒松老师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一本《Mulitiplication Operators on the Bergman Space》。
 
 
 
 叶邦策教授团队
 
 
 团队简介:导师组成员7人:叶邦策、尹斌成、左鹏、周英、刘卫兵、徐慧颖、尤迪。在读博士生14人,硕士生28人。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传感及智能生物系统设计。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叶邦策教授课题组近年来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Cell Chemical Biology,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Chem Comm, J Biol Chem, Mol Microbi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多篇,SCI引用超过4300多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1项,其中获授权8项;申请美国专利及PCT专利各1项。
 
 
 
 发酵工业分离提取技术研发中心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赵黎明、周家春、范立强、蒋丽华。助理研究员:邱勇隽,秦臻,陈启明。讲师:夏泉鸣、谢传奇。博士后:赵梦瑶、何巧乐。另有博士生9人,硕士生32人。
 主要研究方向:分离提取技术的食品药品及材料工程。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中心组建以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863课题1项、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1项、山东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1项,承担横向课题14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共计授权20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篇。中心代表协会为行业定期开办技术培训班,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服务。
 
 
 
 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于建国、路贵民、李平、宋兴福、汪瑾、孙淑英、孙玉柱、孙泽、许妍霞、刘程琳、陈杭、杨颖、罗孟杰、林森。博士生28人,硕士生50人。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无机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温室气体减排设置复杂物质体系、先进分离技术、熔盐电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无机功能材料制备与材料化学。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团队立足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战略需求,为我国钾肥产量达到800万吨提供了助力,为沿海发达地区智力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本团队自组建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一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中心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180余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
 
 
 
 王卫教授千人团队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王卫、谢贺新、李浩、楼开炎、张永强、徐缓、陈晓蓓。博士生30人,硕士生56人。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活性结构的绿色高效合成和新药研发。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团队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Org. Lett.、Chem. Commun.等一区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在SCI收录的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申请了4项专利,在2015年授权了1项专利。已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合作研究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青年千人计划人才项目,1项东方学者人才计划,1项东方学者跟踪计划,2项浦江人才计划,1项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1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基金,4项横向项目。
 
 
 
 “绿色农药创制”团队
 
 
 团队简介:团队教师成员:李忠、徐晓勇、程家高、邵旭升、须志平。在读研究生57人,其中博士生12人。
 主要研究方向:农药创新研究。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李忠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2017年全校唯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973”子课题、科技支撑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数10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本团队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国际PCT专利14项、国外专利38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外国发明专利授权18项。导学团队在钱旭红院士的指导下,在绿色化学农药创制领域,自主创制两个新农药品种“哌虫啶”和“环氧虫啶”,在2017、2018年获得农业部农药正式登记证,因环氧虫啶获得“第八届中国农药创新贡献奖” 二等奖、 “第九届中国农药创新贡献奖” 一等奖,并获得2017中国专利优秀奖。
 
 
 
 分布式网络状态估计与控制实验室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杨文,博士生1人,硕士生16人。
 主要研究方向:分布式状态估计、控制和优化,网络安全,复杂网络,机器学习。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杨文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71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近40篇,近5年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JCR Q1:16篇,第一/通讯作者14篇),包括自动化领域顶级期刊Automatica论文4篇(第一作者)、5篇IEEE汇刊论文,指导的硕士生发表的论文多为SCI收录或国际多边会议。团队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承担多家企业的横向项目,获中兴通讯产学研高价值合作项目奖励。
 
 
 
 传统知识国际保护与食药品监管研究团队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人员:任虎、于杨耀,硕士生9人(已毕业37人)。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法和食药品监管。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团队专注传统知识国际保护与食药品监管研究,两个网站数据库和一个公众号是团队坚持科研的见证和科研成果的分享平台。Traditional Knowledge Data Base英文网站(http://www.cntkdb.com)定期发布国内保护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遗传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方面最新动态。食药品安全、传统知识和一带一路国际观察中文数据库网站(http://www.fdtk.net)内容则更加丰富,团队除了要及时更新食药品安全标准以及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国际最新动态。公众号主要是挑选两个网站中的精华内容,通过微信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
 
 
 
 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所
 
 
 团队简介: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生19人,硕士生16人。
 主要研究方向:能源技术系统建模、环境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化、环境规划与管理。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研究所拥有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研究人员在《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欧洲运营研究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等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研究所与国际系统分析研究所等(IIASA)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各种学术交流和咨询活动,每年举办国内或国际性专题学术研讨会。
 
 
 
 王跃教授团队
 
 
 团队简介:团队导师组成员: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另有2位教授兼职担任导师,博士生和硕士生若干。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体育经济、足球。
 团队科研成果简介: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绩效评价,为上海市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构建体育城市建设规划和评价体系,发表多篇论文,对体育城市发展机制、评价标准提供支撑;创新赛事研究,打造城市体育文化名片,推动了上海体育赛事组织、举办、管理、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推动体育运动材料研发及产学研横向合作;弘扬优秀体育精神,推动城市体育文化交流;高水平复合型运动人才培养,获得连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校际运动会等重大赛事在内共177枚国际赛事金牌,2012年获得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女团冠军。
 
 微信投票说明
 投票时间:即日起—6月16日晚8点投票规则:投票期间每人可任选喜欢的导师和团队进行投票,最低投5票,最高投10票。微信投票结果将作为“良师益友”系列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大家快来投下宝贵的一票吧!点击“阅读原文”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进行投票。
 [/ol]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但给予我们教诲与帮助的老师们,是此生难忘的!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大家一起为喜爱的导师和团队加油打call哦!
 
 信息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团委、研究生会
 点击在看为华理点赞
 点击留言与我们互动
 点击转发与好友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