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求实
标题:
《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给孩子一个不设限提问的世界
[打印本页]
作者:
lokijuy
时间:
2017-3-28 04:40
标题:
《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给孩子一个不设限提问的世界
在上世纪60年代,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过一套主要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一套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科普读物,对小读者的影响深远。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1年出版
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至今尚缺乏系统、精当的类似读本。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填补了这一空白,打造了一套向中学生普及人文社科知识的新的品牌图书——《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丛书。
《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部分封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2017年出版
丛书涵盖人文社科的主要领域,含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律、心理学、音乐、美术等分册。可以让中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
大人常常会低估孩子而过于强调青少年读物的趣味性。直觉的趣味对孩子(也包括一般读者)自然有吸引力,但有时图书中适度的“理论”甚至“学术”的表达会让年轻而好学的读者正襟危坐,产生对学问的敬畏感和获得较深程度知识的快感。让孩子们的阅读面和所接触的知识稍稍超出自己的学业水平甚至年龄段,是培养其兴趣,激发其更上一层楼的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策划这套丛书时,编者们既注意照顾中学生以及中等文化程度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着力体现各学科框架体系的完整性,均衡分布其主要的知识点。比如经济学分册中含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管理学等内容;美术分册中讲述了绘画、书法、雕塑、篆刻印章、工艺美术设计等知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册则按照时序,介绍各时期、各民族和地区对历史发展的进程发生过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
有别于传统的教科书和“小百科”之类的工具书,它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提取并讲解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点;丛书各分册中含有两三百道题,虽不是面面俱到,但能启发小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索更为广袤和深远的世界。
这套丛书由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策划编写,他们熟稔本学科的知识架构,具有准确并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知识的能力,因而保证了书中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编者对书中“设问”的设计倾注了大量心力,力求让每一道题都能化虚为实、以小见大、问在点子上,或从一个吸引人的事例和现象切入,较自然地引出要介绍的知识。“回答”的文字,则力求准确、通俗、流畅、有趣,让读者能在轻松阅读中汲取知识。
目前图书市场上向青少年讲解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类读物还很缺乏,《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现恰逢其时。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一条或若干条“为什么”开始,找到某个求知的起点或触发点,有如发现一把小钥匙,用它来开启自己心灵上通向人文社科知识殿堂之窗,欣赏到殿堂内的美丽风光!
今天介绍的是本丛书中的《心理学》分册。
给孩子一个不设限提问的世界
崔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2008年被美国媒体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的华裔女童邹奇奇在她的TED演讲中说,大人应该向小孩学习,小孩可能会有满脑子的奇思妙想和积极的想法,并且用他们的大胆想象拓宽了可能性的疆界。人们常说,孩子是最纯真、最烂漫、最有创造力的。确实,最梦幻的涂鸦总是来自孩子,最新奇的想法也总是来自孩子,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头脑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那么,作为暂时拥有这个世界主宰权的大人们,又往往是如何对待这些充满好奇的小脑袋的呢?
“妈妈,人为什么会做梦?”
“去去去,我怎么知道!你怎么净问些奇怪的问题!”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幕,大人们往往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置之不理,一方面,是他们并没有把孩子们的提问看作是其渴求知识的表现;另一方面,孩子们的问题也确实难倒了不少大人,让他们无法回答。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的头脑中是不是也时时闪动着许多小问号?你是否好奇为什么人会做梦,为什么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为什么有的人会“心理不健康”?你是否还好奇为什么自己给孩子一个不设限提问的世界。
能感觉到“我”的存在,为什么有的时候自己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为什么有些事情自己明明很想做却又有一个理智的声音提醒你不要做?你们是不是甚至作过这样大胆的设想:如果没有感觉,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也许这些问题你都想过,但是却常常没有人回答;也许你渐渐习惯了不去探求答案、不再提出问题;也许你内心深处仍然渴望找到答案,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只是你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应该去问谁。
现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就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回答你小脑袋里的部分疑问。
也许你觉得心理学很神秘,掌握这门知识的人能看透你的内心世界;也许你觉得心理学很娱乐,一些杂志上“星座运程”类的文章总让你特别着迷。或许你知道有一种职业叫作心理咨询师,或许你还做过一份叫作“心理健康量表”的问卷……
那么,什么是心理学?
这本书,会从你周围的生活现象中,告诉你什么是心理学。
它会回答关于你的感觉、你的语言、你的视觉成像的“为什么”;
它会回答关于你的性格、你的梦境、你的清晰或者模糊记忆的“为什么”;
它会回答关于你所在的群体、你所在的社会、你周围个体或群体的“为什么”;
它会回答关于你看到的广告、你去过的餐厅、你莫名其妙从推销员手中买了一大堆东西的“为什么”……
这本书,会带你用一双心理学的眼睛看待你自己、看待你所生活的世界和你周围的人群。心理学既是你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手段,也能帮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而作为编者,最想告诉你的是:提出你的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世界是不设限提问的,有很多知识等待你去学习,同样有很多问题等待你去发现。
那么,你准备好启程了吗?希望在你畅游知识海洋的旅途中,心理学能成为你有用的工具、忠实的伙伴,它将给予你一生相伴的支持。
(本文为《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 心理学》序言)
Q:为什么婚纱多是白色的?
白色在生活中好像总是有着很特殊的意义。你是否好奇过,为什么婚礼上新娘子要穿白色的婚纱?为什么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穿着白大褂,而且护士们被亲切地称为“白衣天使”?还有,为什么战败投降要举白旗?白色的这些特殊用途其实都和它给人们的心理感觉有关。
白色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都被视为崇高、神圣的颜色。在生活中,白色给人一种纯洁、干净、神圣、朴素的感觉,但另一方面,也给人以一种清冷、单调的印象。其实,白色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这些象征意义的。人们关于白色的心理感觉,是在色彩联想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的象征意义受到相关地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白色婚纱是在18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开始流行起来的,后来逐渐传向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盛行的一种婚礼文化。在更早期(15、16世纪)的日本,就有在婚礼上穿白色礼服的习惯。据说那时,婚礼过后的几天内,新娘都要穿白色衣服。一身白色衣服不仅象征着纯洁无瑕,同时也意味着新娘子在决定离开娘家的时候,已经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坎坷生活做好了心理准备。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娘穿白色衣服的时间越来越短。发展到今天,新娘只有在结婚仪式上才穿白色礼服。而在战争中,举白旗是一种仪式,宣告了战败一方求和或者投降,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白旗的含义是:“我们认输了,你们可以在我们的旗上涂上你们的颜色。”
当色彩的象征意义逐渐被社会大众接受并广泛流行后,人们就对其产生十分敏锐的联想,比如,绿色——和平。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种色彩可能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与象征,比如在日本,紫色一直是高贵、典雅的象征;但在罗马天主教会中,紫色是苦恼与忧愁的代表;而在荷兰,紫色又象征毒药与不幸。所以,不同的文化会养成人们独特的色彩感觉。
摘自:《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 心理学》
感知觉的心理学篇
Q:催眠真的能让人睡着吗?
一个人可以悬空躺在两把椅子之间,然后身体像木板一样让另一个人站上去。这不是科幻片里的情节,而是真实存在的催眠场景。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催眠术确实可以让人呈现在一般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状态。那么催眠到底是怎么回事,被催眠的人是睡着了吗?
催眠,英文写作hypnosis,源自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 的名字。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对象进入催眠状态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手段。它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发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的心理状态。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会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作出反应。前面所提到的情境,就是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暗示下,想象自己的身体像木板一样僵硬,甚至可以承受另一个人的重量。
催眠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18 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有关催眠术的记录。当时,催眠术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巫术,可以用来治疗人的某些疾病。如今,催眠术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一些儿童的行为障碍以及某些神经系统问题的治疗。催眠术神奇的暗示效果,在建立信心、提升个人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有很显著的作用。催眠的这一特点也在很多高智商影视作品中得到了体现甚至夸大。
但是至今,科学还是无法完全解释催眠的原理,催眠的效果也与被催眠者的个体特点以及催眠师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虽然催眠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的行为,但即使被催眠了,个体也不会做出突破个人道德底线的事情。
其实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每天都活在催眠中,自我催眠或者别人的催眠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做催眠或自我催眠。另外,催眠现象也是人的一种自然适应的反应,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自然催眠现象。比如公路催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驾驶员长途驾驶,道路两旁相似的风景、单调的汽车马达声往往会诱发催眠状态,易导致事故,所以公路旁通常会设置一些醒目的标志,或者有意识地将公路筑成弯道,避免诱发公路催眠。
摘自:《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 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篇
Q:为什么有人会把什么事情都留到最后一刻再做?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吟诵一首古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然而,虽然“今日事今日毕”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还是有人习惯将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再完成,久而久之,就可能患上“拖延症”。
单纯的做事情拖拖拉拉,或者懒得去做,这还只是单纯的“拖延”,是一种坏习惯。但是,当拖延已经影响到个人的情绪状态,比如出现强烈的自我责备及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并伴随强烈的焦虑、抑郁情绪或强迫症状时,就上升到拖延症。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不少心理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为什么人们会拖延?也许你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也能说出几个原因。事实上,拖延的成因有很多,一般来说是源于个体自身对自己很高或不切实际的期望,由于害怕失败而迟迟不肯动手。还有不少人甚至陶醉于事情完成后那种在高度紧张状态之后突然放松的快乐感,认为自己在很短的时间里也能完成得不错而觉得自己很有效率,因而觉得没必要过早着手干一件事情,从而强化了自己拖延的行为。但是等到积压的事情多了,截止日期临近,才意识到很多事情完不成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要改掉拖延的坏毛病,让它不再进一步升级,首先要弄清楚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拖延有时可能是为了逃避做一些事情,可能是无法开始做事情,可能是无法决定用什么方法去做一件事,可能是将事情复杂化,可能是害怕完成一件事,可能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结束一件事,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完成一件事……有种改善的方法是想办法将事情简化,制订阶段性的可操作的小目标一点一点完成,并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鼓励自己,告诉自己完成得很好;同时时刻警惕不要给自己找拖延的借口。
摘自:《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 心理学》
生活心理学篇
《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 心理学》
丛书主编:李伟国
本册主编:崔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2月出版
978-7-5675-3758-3
25.80元
《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旨在对青少年读者普及人文社科的知识。共10卷,分别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哲学、法律、经济学、美术、音乐、心理学。各卷根据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谋篇布局,以设问立题、知识小品文作答的形式,介绍本学科的基本内容,解析其主要的知识点,力达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统一。
《心理学》卷,分为“有关心理学的那些人和事”、“感知觉的心理学”、“个体心理学”、“交往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生活心理学”等6个篇章,共设有195个问题。这些问题,会带你用一双心理学的眼睛看待你自己、你所生活的世界和你周围的人群,帮助你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多地了解自己。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了解本书更多信息。
欢迎光临 华理求实 (http://www.qiuhaita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